"DeepSeek生成内容商用合法吗?揭秘AI生成避坑指南"
首先,我们先探讨一个问题,即AI是工具还是作者呢?根据我国现行《著作权法》,作品必须具有“独创性”才能受到法律保护。而AI生成的内容是否具备独创性,目前仍存在争议。 尽管AI生成内容本身不具备版权,但用户随意使用这些内容依旧会存在法律风险,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侵权风险: 1. 训练数据侵权 如果把AI模型比作学生,训练数据就是它的“教科书”。若教材中混入盗版内容,AI学到的知识可能自带“毒基因”,而未经授权使用受法律保护的素材训练模型,将陷入“抄袭陷阱 ”,需要承担法律责任。 如2023年,全球知名图库公司Getty Images起诉Stability AI,指控其未经授权使用了1200万张版权图片来训练AI模型。Stability AI使用了Getty Images的图片作为训练数据,但未获得授权,导致生成的内容可能侵犯了Getty Images的版权,Getty Images最终索赔金额高达17亿美元。 2. 用户与平台协议之间暗藏玄机 部分AI平台用户协议规定“生成内容版权归平台所有”,用户若未仔细阅读条款,可能丧失对生成内容的使用权。 例如,某企业使用AI工具生成广告语,并在广告活动中广泛使用。然而,平台用户协议中规定“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平台所有”。企业未仔细阅读用户协议,导致在使用广告语时被平台告知需支付高额授权费。企业最终支付了数十万元的授权费,并重新设计了广告语,导致营销活动延误。 3. 虚假信息与人格权侵害 AI生成内容包含不实信息,当其虚构人物言论、错误数据,则可能引发名誉权或商业诋毁纠纷;当AI模仿莫奈画风生成商品插画,或模仿鲁迅文风撰写营销文案时,可能触碰法律禁区—就像用明星脸打广告却没付代言费用。 如2023年,某平台使用AI技术生成了“AI孙燕姿”的翻唱歌曲,音色通过算法合成,高度模仿了孙燕姿的声音。虽然音色是通过算法合成的,但由于具有高度识别性,孙燕姿的团队认为这侵犯了她的表演者权。最后平台被迫下架相关歌曲,并与孙燕姿团队达成和解,支付了赔偿金。 如果你使用了AI生成的内容,是否已经做好了法律风险的防范?以下将从三个角度介绍在使用AI生成的内容时应当如何自保。 3. 对于开发者而言,需要训练数据合规,即优先使用开源、授权或者自研数据;在用户协议明确权属层面,要声明“用户生成内容归属用户,但平台有权处理侵权内容”;在技术层面,要开发反侵权模型,识别并拦截高风险生成请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