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,为保证更佳的浏览体验,请点击更新高版本浏览器

以后再说X
法律咨询

法律咨询

法律咨询

"DeepSeek生成内容商用合法吗?揭秘AI生成避坑指南"

作者:深圳民亮律师 发布时间:2025-02-24 09:02:10点击:1
2025年1月,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因生成内容的‘创造力’引发全球热议,但其背后的法律争议同样不容忽视。杭州互联网法院近期判决某AI平台因用户生成奥特曼侵权图片承担帮助侵权责任,北京互联网法院则认定某AI绘画图片因用户“智力投入”享有著作权。

在AI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过程中,你是否也在无意中触碰了AI版权的雷区?本文将为你揭秘AI生成内容的版权陷阱,并提供实用的避坑指南。

一.

著作权法争议:AI是工具还是作者?


首先,我们先探讨一个问题,即AI是工具还是作者呢?根据我国现行《著作权法》,作品必须具有“独创性”才能受到法律保护。而AI生成的内容是否具备独创性,目前仍存在争议。

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于2020年曾判决腾讯AI生成文章受版权保护,而北京法院于2023年裁定AI绘画不构成作品,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,司法实践中倾向将“人类贡献度”的大小作为作品是否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关键。
在Deepseek生成内容的情况下,若用户仅输入关键词(如“写一首爱情诗”),内容版权可能归属开发者;若多次调整参数、改写内容,且达到了独创性的标准,则该部分内容可能被视为用户的作品,用户或可主张权利。在国际上,美国版权局拒绝对纯AI作品进行登记,而欧盟《人工智能法案》草案提出“AI生成内容需标注来源”,中国《生成式AI服务管理暂行办法》则要求训练数据合法化。

二.

AI生成内容的三大“雷区”


尽管AI生成内容本身不具备版权,但用户随意使用这些内容依旧会存在法律风险,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侵权风险:

1. 训练数据侵权

如果把AI模型比作学生,训练数据就是它的“教科书”。若教材中混入盗版内容,AI学到的知识可能自带“毒基因”,而未经授权使用受法律保护的素材训练模型,将陷入“抄袭陷阱 ”,需要承担法律责任。

如2023年,全球知名图库公司Getty Images起诉Stability AI,指控其未经授权使用了1200万张版权图片来训练AI模型。Stability AI使用了Getty Images的图片作为训练数据,但未获得授权,导致生成的内容可能侵犯了Getty Images的版权,Getty Images最终索赔金额高达17亿美元。

又如国内某小说平台推出AI续写功能,模型在训练时“学习”了金庸的作品,生成的内容中出现了“降龙十八掌”等金庸作品中的特有表述。金庸作品的版权方认为AI生成的内容侵犯了其版权,要求平台停止使用并赔偿损失。平台最终下架了相关功能,并与版权方达成和解,支付了高额赔偿。

2. 用户与平台协议之间暗藏玄机

部分AI平台用户协议规定“生成内容版权归平台所有”,用户若未仔细阅读条款,可能丧失对生成内容的使用权。

例如,某企业使用AI工具生成广告语,并在广告活动中广泛使用。然而,平台用户协议中规定“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平台所有”。企业未仔细阅读用户协议,导致在使用广告语时被平台告知需支付高额授权费。企业最终支付了数十万元的授权费,并重新设计了广告语,导致营销活动延误。

3. 虚假信息与人格权侵害

AI生成内容包含不实信息,当其虚构人物言论、错误数据,则可能引发名誉权或商业诋毁纠纷;当AI模仿莫奈画风生成商品插画,或模仿鲁迅文风撰写营销文案时,可能触碰法律禁区—就像用明星脸打广告却没付代言费用。

如2023年,某平台使用AI技术生成了“AI孙燕姿”的翻唱歌曲,音色通过算法合成,高度模仿了孙燕姿的声音。虽然音色是通过算法合成的,但由于具有高度识别性,孙燕姿的团队认为这侵犯了她的表演者权。最后平台被迫下架相关歌曲,并与孙燕姿团队达成和解,支付了赔偿金。

三.

避坑指南:各方主体如何自保?


如果你使用了AI生成的内容,是否已经做好了法律风险的防范?以下将从三个角度介绍在使用AI生成的内容时应当如何自保。

1. 对于用户而言,若对AI作品投入独创性劳动,可主张著作权,但需证明“人类主导创作”,因此,需要注意的是,在使用AI时,要避免生成与知名IP高度相似的内容,要保留创作过程证据(如多次修改指令、参数调整记录);除此之外,在商用前要核查内容原创性,必要时可以申请版权登记。
2. 对于平台而言,要与版权方合作开发“授权素材库”,降低法律风险。与此同时,平台可建立侵权关键词过滤库(如“奥特曼”、“漫威角色”),提供用户版权声明指引,明确禁止生成侵权内容。此外,平台还可以引入水印技术,追溯违规内容来源。

3. 对于开发者而言,需要训练数据合规,即优先使用开源、授权或者自研数据;在用户协议明确权属层面,要声明“用户生成内容归属用户,但平台有权处理侵权内容”;在技术层面,要开发反侵权模型,识别并拦截高风险生成请求。

如果你正在使用AI生成内容,务必检查平台的用户协议,确保你的权益不受侵害,在使用AI生成内容前,建议咨询专业律师,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风险。
最后,AI不是法外之地,版权“避坑”的本质是对创作规律的尊重,无论是用户、平台还是开发者,唯有厘清边界,主动合规,才能够在浪潮中既乘风破浪,又行稳致远。



在线客服
联系方式

高律师 13006616030

展律师 18682094430

陈律师 17881488223

谭律师 13430747569

李律师 13590109462

赵律师 13480625899

陈律师 18824399555

叶律师 15889593690

专利服务热线
安经理:15112550855
线